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摄制组在曲阜市尼山镇夫子洞村完成深度拍摄,将在纪录片第五集“耕读传家”中播出。 大型纪录片暨融合传播项目《村庄里的中国》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起,财政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制作,分为天人合一、农桑稼穑、乡舍民居、百工匠心、耕读传家、家国天下、慎终追远、礼成人生、吉庆有余、美美与共10集,全面展示中国传统村落的样貌形态,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古村新韵、古建新生和乡土乡愁。 
我市夫子洞村作为至圣孔子的诞生地,兼具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特质,春秋两祭、开笔礼等祭祀礼俗活动延续千年,是儒家文化与乡土社会结合的典型,在众多传统村落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村庄里的中国》纪录片。 
山水格局与农耕基底 
夫子洞村位于尼山脚下,三面环山、南邻尼山水库,丘陵地貌与肥沃农田构成“山—林—村—水”的生态格局。全村耕地面积24公顷,土壤以褐土为主,保水保肥性能良好,为农耕提供了天然优势。村庄依托尼山森林公园、孔子湖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发展林业与农业,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生产模式。与自然共生的农耕实践,不仅保障了基本生存需求,更孕育了“敬天惜物”的伦理观念,为耕读传家奠定了物质与精神基础。
儒家文脉与教育传承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夫子洞村承载着“诗书继世”的文化使命。村内的尼山孔庙及书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宋代起便以“庙学合一”模式传承儒家思想,现存大成殿、启圣王殿等27座清代建筑,成为祭孔仪式、开笔礼等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尼山砚雕刻、面塑技艺等,均以儒家经典为创作源泉,体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知行合一的德育实践 
农耕与读书在夫子洞村形成“形于外、修于内”的双重教化体系。农耕实践强调“勤四体、孝父母、睦邻里”,如村民至今保留的摊煎饼、编制笼屉等传统技艺,既是生存智慧的延续,也是勤俭持家的德育载体。同时,读书明理的传统贯穿村落发展,“耕以修身、读以明道”的模式,塑造了村民“敦本务实、崇文尚礼”的品格,使“田可耕兮书可读”成为家庭价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