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井村位于邹城市石墙镇政府驻地东南8.4公里,济枣公路东侧,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原名东山堡,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东山堡郑氏开办了一座酒坊,因水源不足,水质欠佳,生意不兴。郑家酒坊新掘一水井,工程艰巨,耗时数月,用金十万,掘地五丈有三,打到岩层时,仍不见有水。后以“掘一筐石渣给一筐制钱”的代价,穿透岩层,而得清泉,清水汩汩,甘冽透明。石砌井台呈东西向,八边形,井口长方形,长0.97米,宽0.52米,井壁为块石砌筑。用此井水造出的酒,色清味醇,日产量达240公斤。郑氏酒坊由此兴旺起来,遂将井与酒坊定名为“涌福泉”,并勒石“半为园工半为酒,一井泉水一井金”于井畔。有了“涌福泉”井,酒坊规模日趋扩大,方圆几十里内颇负盛名。1944年,酒坊因战乱而停业,自兴至衰历时74年,故该村名为深井村。民国年间,为与西、南两深井村相区分,改为东深井。 东深井村历史较为悠久,在这不大的村落里,却建有连片的覆着鱼鳞小瓦的房子,规整的四合院,以及宽敞的砖楼。村内保留着大量清代民居,其中郑家大院尤其闻名遐迩,其建筑和格局既有富商之家的殷实,官式建筑的气派,又有民间建筑的朴实;既保持了鲁西南地方的特色,又体现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郑氏宅院现存房屋20余栋,呈四合院、三合院等形制,分郑家大院一号院、二号院和三号院,这些建筑的屋脊等处或雕绘龙、花等图案,或叠砌龙、虎等形姿,砖雕、木雕相当精致,有的院落还存有马房、影壁、拴马石(孔)、饮马池。郑氏家族辉煌的古民居已逾百年,有的四合院也已不完整,但那坚固的墙基、简洁的灰瓦、飞挑的檐角、精细的砖雕,绵延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2013年,郑家大院被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深井村的传统民居向人们诉说着变迁和延续,砖瓦上的斑驳、陈旧、碎裂,甚至破败的“生命印记”,都是建筑遗产最重要的生命特质,是赋予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审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楼、祠堂、老井、古树、酒坊、水塘等,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也是空间与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的生存的精神框架,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