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建筑市场
师古不泥、传承开拓——曲阜“古建”行业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23-02-10浏览次数:字号:[ ]

追根溯源,文脉相承。曲阜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金、元、明、清历代古建筑1300余间,从曲阜的建城史上来讲,曲阜见证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文明传承。曲阜的“古建”营造技艺也是传承有序、声名远播、历久弥新的。

一、曲阜“古建”行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曲阜的“古建”行业体现了建筑文化的传承,是真正拉动就业、实现惠民目标的特色产业。曲阜在市政府的支持与领导下,成立了曲阜“古建”文化产业商会,打造了全产业链共享平台。

目前,曲阜共有古建筑资质企业12家,其中一级资质10家、二级资质2家,房建总承包企业增项“古建”资质15家,平均每年外出施工企业综合年产值可达10亿元。2021年,完成产值12亿元,从业“古建”行业人员近万人。

二、曲阜“古建”企业抱团发展,拥有品牌亮点和良好机遇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视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倡导要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当下的文物建筑保护和中式建筑潮回归也正是传统文化复兴、传统建筑复兴的时代体现。曲阜“古建”行业先后涌现出“三孔古建”、园林“古建”、华厦“古建”、义德“古建”等知名“古建”单位和企业。不仅在曲阜三孔大成殿、奎文阁,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故居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内重点文物建筑的维护、修缮中取得卓越成果,也在省内外诸多文保建筑的修缮与扩建工程中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圳锦绣中华园、昆明世博园、济南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国内知名古建筑项目的建设与维修,都有曲阜“古建人”的身影与贡献。昆明世博会的山东“齐鲁园”“牡丹园”工程获得“古建”单项工程最佳展示奖、金奖两枚、银奖两枚;山东桓台县文化局王渔洋故居维修工程获国家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奖及优秀园林工程金奖;重云塔、龙景书院工程获得了“罗哲文奖”的“古建”工程奖。

曲阜市政府也发出了“弘扬工匠精神,振兴古建名城”的倡议,不断完善行业共赢模式、吸引曲阜“古建”企业、凝聚曲阜“古建”行业力量,从政策指导、组织宣传、市场拓展、资质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全力扶持曲阜“古建”行业做大做强。

三、曲阜“古建”在匠艺传承上的弘扬与传播

近年来,曲阜“古建”行业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代一代的“古建”匠人助力“古建”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曲阜在传承匠人精神和精工技艺与人才储备上不断探索,通过文物职业技能大赛、“古建”技能大赛同省内外的同行进行比武切磋,促进传承。尤其是2019年、2022年在曲阜鲁班故里园隆重举办的圣城工匠杯“古建”技能大赛就是传扬工匠精神最好的表达方式。曲阜市开展、承办技能大赛、城市博览会等相关活动,是对优秀匠人的肯定与激励,更是为传承者们树立榜样,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曲阜“古建”在科技创新上的开拓实践

要解决古建筑功能应用和营造技艺传承的问题,在于守正创新——跟随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而创造。曲阜“古建”行业也在近年发展中显现了新型仿古材料的制造生产和发展优势,金属仿古瓦、钢结构,适用于当下建筑市场和施工条件的新材料、新工艺,备受大型公共建筑、仿古建筑、高层中式建筑市场的青睐,也让曲阜“古建”材料的选择更加广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建筑企业相关的纾困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奖励、金融扶持和政府采购等许多方面给予建筑企业政策扶持。“古建”行业看似是传统型行业,但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速发展,在施工工艺技术、传统构件制作、建筑材料生产制造等诸多环节都拥有创新和科技的推动与转换赋能。借助科技创新、文旅发展的利好政策,也将是曲阜“古建”行业腾飞发展的最佳助力。

五、曲阜“古建”的工艺传承与产业发展

曲阜是全国少有的具备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材料生产,到文旅文创开发的“古建全产业链”专业市。宫晓芳市长表示:曲阜市委市政府将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好各种惠企政策,把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作为突出的战略任务来抓;将加大对“古建”产业的重点帮扶力度,健全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形成资源整合关系。

建筑是有生命的载体、有味道的记忆、有故事的乡愁。悠久的古建筑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瑰宝,弘扬、继承、保护好古建筑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曲阜几代人的文化传承与工艺发展,曲阜“古建”点亮了沂州古城、莒国古城、湖口学宫等一座座古城和地标性建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曲阜“古建”必将大放异彩。

兖州“兴隆寺”:建筑面积 7000 平方米。布局采用唐、宋寺院常用的廊院做法,建筑为宋代风格。采用现代钢混框架结构的工程做法,仅在建筑外观和部分室内装修采用模仿木结构的营造方法。在斗拱的做法上采用(七铺作)角柱阑额不出头,普拍枋圆弧形收尾。回廊模仿古建筑木构梁架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唐代流行的大叉手做法。开工日期:2010年12月10日;竣工日期:2011年12月10日。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2年第24期第72~73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