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寒冬料峭,室内温暖如春。走进济宁市文化中心图书馆一股舒服惬意的暖流涌上全身。拿起一本书,在临窗的椅子上坐下,一边欣赏窗外美景,一边享受图书带来的思想“风暴”,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 温暖、舒适是济宁市民走进文化中心各个场馆最大的感受。但很少人知道,在这背后,一种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系统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市文化中心是济宁重点打造的民生工程,中心高质量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浅层地热能建设了分布式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站,满足全年供暖和空调需求。 济宁文化中心是济宁市锚定双碳目标,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济宁市着力推进住建领域可再生能源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不断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在文化中心地源热泵泵房各种设备高效运转,监测平台上显示着水压、温度等数据,工作人员实时监测,保障设备正常运转。 “我们这套能源站系统实际运行成本约20元/年·平方米,较‘冷水机+市政集中供热/燃气集中供热’每年节省运行成本约500-800万元,有效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实现了稳定、安全、高效运行。”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为强化可再生能源政策标准引领,济宁市明确绿色发展要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积极开展系列标准研发编制工作,为实现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高效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依托3个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9个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鼓励低碳社区园区改造、建设,引领绿色低碳新城建设。 厂区环境干净整洁,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进行预制件生产,看不到任何粉尘……这是在位于任城区的济宁运河经济开发区山东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 作为一家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海龙建筑拥有3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产业化生产研发基地,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基地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BIM技术、智能识别系统等技术,实现了从设计、生产、物流到安装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在运河经济开发区,像海龙建筑这样的企业还有30多家。任城区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区”战略,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产业,依托中煤建设、中建海龙、汇源杭萧钢构、国屹新型建材等30余家企业,形成了涵盖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施工、装配化装修、装备制造、建材生产、科技研发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绿色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大有可为。为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济宁市把企业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力军,以国家级和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依托,做大做强装配式建筑产业。目前,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雏形已初步构建。 “下一步,济宁市将全力推动高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高品质装配式建筑集聚发展,积极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调研员赵羽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