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
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济宁市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发布日期:2023-11-24浏览次数:字号:[ ]

11月24日上午,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0场),介绍济宁市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赵 羽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调研员

任启明 济宁市建设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葛继生 济宁市兖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一级主任科员

任彦车 嘉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主任科员

主持人

黄广灿 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科科长、四级调研员,济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调研员 赵 羽: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它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等特征。

近年来,济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将装配式建筑作为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工作推进机制,全力全速推动全市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2017年,济宁市被授予国家和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称号;2019年,兖州区、嘉祥县相继获批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区);2020年,嘉祥县高铁产业园获批国家第二批园区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4家、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6家。

一是明确标准要求。政策要求方面,先后印发了《济宁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相关政策要求的通知》,明确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全面按照装配式建筑标准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用地的开发建设项目,按不低于年度发展计划比例实施装配式建造,并写入建设条件意见书。技术规范方面,在总结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济宁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指引(试行)》,针对不同性质和结构形式的住宅,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二是壮大产业链条。把企业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力军,以国家级和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依托,做大做强装配式建筑产业。产业链条方面,以天意机械为代表的装配式建筑装备制造企业,以山东海龙、华汇住宅为代表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以经典集团、德丰重工、宁大钢构、汇源杭萧为代表的建筑钢结构加工、施工企业,以霞光集团为代表的装配式装饰装修产品生产企业均已初具规模,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已构建完成。特色培育方面,根据县市区产业特点,着力打造嘉祥、兖州钢结构产业集聚区,任城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集聚区,兖州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泗水、梁山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微山装饰装修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业态。

三是打造示范项目。坚持“项目为王”原则,在完善装配式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推进项目落实落地。鱼台县馨怡佳苑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嘉祥产业学院南区工程项目、太白湖新区济宁京杭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全部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方式,装配率较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已累计完工装配式建筑1600余万平方米,其中建成钢结构住宅22万余平方米。


齐鲁晚报: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是工程建设方式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济宁市也具有很好的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基础。请问下一步,济宁市将采取哪些手段,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

济宁市建设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任启明:

下一步,济宁市将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完成《济宁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全市装配式钢结构产业布局,分区域培育产业类型,扶持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和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聚焦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部件部品、设计咨询、工程总承包等产业链关键行业,明确重点培育企业名单,着力支持天意机械、经典集团、德丰重工、宁大钢构等企业,发挥专业特长、专注细分市场,打造一批高水平、上规模、各具特色的专精龙头企业。强化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新建校舍、医院应全面采用钢结构有关要求,用好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有关要求纳入土地出让、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环节审查内容,并严格把关,确保落到实处;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使用情况监管,强化督导检查,用好通报制度。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企业纳入绿色金融、绿色债券重点支持范围,协调商业银行,开辟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给予低息、贴现贷款。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指导济宁市企业积极联合国内、省内权威科研机构、高校,参与编制国家、省新型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相关标准规范,加大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围护体系、材料性能、连接工艺等方面的联合攻关,降低产品成本,在行业细分领域内打造“拳头产品”。强化评奖树优激励。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申报鲁班奖、结构金奖、泰山杯奖、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等国家、省级奖项。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加快推进BIM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寿命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推动建立基于BIM技术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库,促进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阶段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

三是加强培训宣传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广泛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专业培训、实训;引导施工企业培育专业的装配式施工队伍,让更多施工人员掌握安装技术,引导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安排专人驻场指导施工;会同教育部门共同推动济宁市大专院校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推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育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人才。广泛开展宣传。用好装配式建筑交流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平台,积极宣传、澄清误区、消除顾虑,增强社会对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认知和支持,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济宁日报:

请问兖州区在助推装配式建筑企业发展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济宁市兖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一级主任科员 葛继生:

近年来,兖州区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装配式建筑的部署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19年,兖州区被评为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迅速,培育了以经典集团、天意机械、兖建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一批装配式建筑企业,产值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在全市领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企业培育。兖州区建立了装配式建筑重点企业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定点联系调度,定期开展业务指导,“一对一”送政策上门,“面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结合“助企攀登”等活动,派驻专职干部赴装配式建筑企业进行业务及政策指导,帮助服务企业加快发展。2022年,兖州区装配式建筑企业实际生产钢结构部品部件51.6万吨,混凝土部品部件90万立方米,技术装备及生产线120台套,实现产值39.1亿元,同比增长4.6%。

二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指导兖州工业园区、兖建集团、经典集团、天意机械、卓越精工等5家单位及企业成功申报2022年度省级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数量居全市第一位。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设立装配式建筑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对装配式建筑企业实施资金奖励,近年来争取奖励资金1000万元。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兖州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成功举办山东省钢结构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座谈交流会等多个重要活动,指导企业与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兖州区装配式建筑企业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20余个。

四是指导工程项目应用。加强与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等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对企业开展项目审批前置服务,加快办理审批程序。加强建设项目现场管理,深入一线对企业进行装配式建筑的现场应用指导,开展技术管理人员及工人培训,保障项目顺利落地。

下步,兖州区将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部署要求,抓住山东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机遇,运用好兖州区发展优势,进一步助推企业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为全市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兖州力量。


济宁新闻网:

请问嘉祥县高铁产业园作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嘉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主任科员 任彦车:

嘉祥县高铁产业园位于嘉祥县城区北部嘉祥高铁新城,是嘉祥县委、县政府按照“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要求,投资30亿元打造的规划占地2000亩的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区中园”,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园区类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23年1—9月,实现产值17.76亿元,同比增长22%。

一是坚持政府推动,支持产业发展。嘉祥县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将装配式建筑产业作为全县“五大核心产业链”之一进行培育,在省、市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优惠政策,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对获评国家级、省级产业基地的企业,县政府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的奖励。

二是培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激活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多元参与,政企合作、多方共建,共同推动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目前园区已落户13家重点企业,已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个、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山东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2个,涵盖了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建材等6种类型,初步形成了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智能建筑。为提高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园区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发展战略,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与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重庆大学与萌山钢构合作成立了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萌山钢构研究院,培育了一大批业务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嘉祥县委、县政府划定了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嘉祥产业学院为中心,占地1000余亩的智能建造推广示范区。其中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嘉祥产业学院工程,总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全部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方式,体育馆、游泳馆项目采用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团队“钢结构框架+大跨度桁架”结构技术体系,活动中心项目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为全市在超低能耗及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推广管理上积累更多的技术储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