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现场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召开。黄艳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和58个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分管同志参加会议。作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之一,市政府副市长柳景武、市住建局局长李勇代表济宁市参加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近几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导58个试点城市工作,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探索城市补短板、惠民生转型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这些城市从百姓身边小事、难事入手,取得了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善城市生态本底和城市公共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老旧城区改造、传承历史文化加强城市风貌等多方面成效,受到广泛好评。
会上,延安市首先介绍了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整修革命旧址及周边环境、传承红色文化等经验。济南等7市介绍了工作组织、违建治理、城市有机更新等做法,相关专家作了辅导报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为,试点工作取得“坚持问题导向,注意工作统筹,尊重居民意愿、完善制度机制”等基本经验,尤其城市党委政府一把手要提高认识,即挂帅又出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推广试点经验,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作为破解城市矛盾问题的综合抓手,采取“绣花功夫”,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推进工作,尤其要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等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关链接:
据悉,我市自2017年成功入选了第三批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以来,在住建部和省住建厅关心支持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是济宁特有的历史优势和地理优势。3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布局、示范先行,突出“城市双修”济宁特色,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全面优化城市布局,确立“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城市发展格局。
为打造“城市双修”样板,在省住建厅支持下,启动了王母阁路片区改造示范工程,片区面积约9.3公顷,注重片区补短板、提品质,融入综合管廊、海绵城市、雨污分流、棚改安居、老旧小区改造、立面整治、拆违拓绿、城市家具、运河文化等元素,实现从“道路”到“街道”功能的转变,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结合“城市双修”要点,制定了《济宁市城市双修实施方案》,梳理了700余个、总投资近千亿元的实施项目,谋划了十大行动计划:
1、市政设施补齐行动,补齐短板、提升功能。推进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功能承载力。近年来,开工建设综合管廊58.5公里、完工56.1公里;开工建设海绵城市135.8平方公里、完工62平方公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390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6万个。
2、交通改善行动,建大交通、改微循环。在注重大交通建设的同时,也强化“微循环”改善,把断头路打通作为解决市民出行困难的实事来办,3年来陆续打通红星路西延等68条断头路,进一步优化了城区路网结构。
3、棚改安居行动,保障完善、居有其所。2019年全市有32个项目、1.39万套棚改开工新建任务,截至7月底,全市开工新建10030套,开工率达到72.11%。同时,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近年来累计对350个老旧住宅小区实施了整治改造,总建筑面积约1353万平方米,惠及城镇居民约15.42万户。
4、水体修复行动,源多水活、连通成网。自开展“城市双修”工作以来,我市坚持“河湖一体、滨水发展”,实施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国控省控断面全部达标,达到了水网连通、水质改善的目的。
5、塌陷地修复行动,化害为利、涵养生态。成功将全市采煤塌陷地治理列入国家土地综合治理规划,塑造了“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特色水城风貌。
6、绿地修复行动,成环成网、增绿拓绿。启动实施绿化三年建设计划,实施都市区生态“绿环”、“绿心”建设,高标准建设了任城大道、金宇路等主干道路绿化带,实施了凤凰台公园、儿童公园等项目建设。
7、文化建设行动,传统文化兴盛、现代文化繁荣。高标准建成了市文化中心,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美术馆均投入使用。曲阜文化示范区建设拉开框架,尼山圣境一期建成开放,孔子博物馆开馆运行,世界儒学文献中心落成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8、公共设施完善行动,服务便利、普惠民生。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长足发展,设施建设密度达到15分钟公共服务生活圈要求。
9、市容提升行动,精细管理、样板打造。按照立体化视觉、定格式管理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十乱整治”。建立了济宁市道路保洁标准化分级管理制度,建设一批标准示范路段。
10、拆违治理行动,全面摸排、铁腕管理。启动了全市城市违法建设治理三年行动,对违法建筑、非法占地进行了全面摸底,拉出了拆违清单,逐一进行依法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