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住建要闻
殷涛处长在调研济宁市装配式建筑座谈会上讲话要点
发布日期:2017-02-08浏览次数:字号:[ ]

 

1月12日,省住建厅节能科技处处长殷涛一行来我市调研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先后考察了省级绿色示范城区--泗水县生态新城和省级绿色生态示范镇--金庄镇的建设情况,观摩了圣德福苑被动式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参观了兖州区天意机械装配式建筑配套设备生产车间和研发中心。随后召开座谈会,殷涛处长就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讲了重要意见。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玕、市住建局局长侯圣军、市住建局副调研员马玉善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会。殷涛处长的讲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肯定济宁市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举措。殷涛处长指出,2016年以来,特别是近一段时间,济宁市在装配式建筑无论是政策、项目和产业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出台了《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提交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充分体现了济宁市对装配式建筑的高度重视。济宁市出台的《实施意见》含金量高,政策成熟,省住建厅在制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时,对济宁市的文件进行了借鉴和采纳。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方面,济宁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很多企业都进行转型,中建国际也入驻济宁,增强了济宁的产业能力,装配式建筑即将在全市开花结果。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济宁市的装配式建筑一定会在全省走在前列,希望济宁能在全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二是提出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总体思路。殷涛处长指出,建筑行业发展必须坚持一条主线,突破两个重点。一条主线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的主线,进一步巩固传统工作的重点,贯彻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的要求,推进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绿色全产业链的转变,由绿色建筑向绿色全产业链方面转变,形成绿色建筑产业链,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装配式施工以及绿色运维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拓展。二是绿色建筑规模的转变,由单一的绿色建筑向规模化的绿色建筑转变,建设绿色智慧住区、绿色生态城镇城区。三是建筑用能结构的转变,深入推进节能的能源革命,一方面要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从而实现清洁采暖,另一方面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以减少建筑用能,这将对节能减排做出巨大贡献。两个重点就是建设领域的信息化和装配式建筑。在建设领域的信息化上,建设领域对信息化、云计算的应用落后于其他领域,虽然在智慧城管和智慧工地上有突破,但是对于整个建设领域来说,我们的信息是孤立的,信息化应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来做。

三是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做了深入论述。殷涛处长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个责任、三个心结、四个原则、七个抓手。

    第一,强调推进装配式建筑是一项历史责任

    装配式建筑已被列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将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转变,进行大力推进,去年11月住建部专门开会进行部署。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提高工程质量和居住舒适度以及发展新产业新动能的需要。当前阶段不是研究做还是不做,而是研究如何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进行贯彻落实。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要实现“六化”: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

第二,强调发展装配式建筑要克服的三个心结

陈政高部长在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要克服的三个心结:

一是预制大板不可靠的心结。五六十年代采用的预制板采用的技术落后、材料落后、标准落后,与现在的预制板不可同日而语,发展装配式建筑不可因噎废食。

二是造价高的心结。目前的确存在造价高的问题,造价增量在200元左右。制造业中手工制作的价格高于机制,而建筑业中正好相反,手工制作的价格低于机制,这是不正常的一种现象,是规模化没有上去的结果,造成生产成本增高,施工成本增高,设计成本增高,从而造成产品成本增高。如果一个城市有100万平方米以上应用装配式,成本和传统建造将基本持平,再增加的话成本还会降低。

三是老百姓不接受的心结。“只有落后的领导、落后的队伍,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向老百姓解释明白装配式的可靠性,就不会出现有群众不接受的情况。

第三,强调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坚持的四个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原则。按照城市的产业规模和现存的产业特点,选择发展方向和结构形式。

二是先易后难原则。开始阶段,在符合国家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不刻意强调高装配率,我们可以从低一点的装配率做起,国家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即30%。前段时间做过不完全统计,如果只做混凝土结构的横向构件的话,可能不到20%,想要达到30%必须在竖向构件上下功夫,做专题研究。

三是规模化推进原则。尽可能要规模化,没有规模化就不可能增加装配率,要适当的、适度的规模化推进,比如说,鸿顺和天意制作的模具供一万平方米和一百万平方米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四是融合发展原则。我们一定要“抱团取暖”,只做预制构件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将部品部件生产与设计、施工分离,一是成本高,二是协调难度大,在协调方面增加的造价能占到5%的比重。所以要推广总承包模式,集开发、设计、制作和施工于一体。当前没必要一家企业都上全这几项,而是要搞联盟,采取联盟的方式把体系建立起来。

    第四,强调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七个抓手

一是抓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省和济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家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平均达到30%以上,省里提出的目标是40%,济宁市提出达到50%。济宁在装配式方面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应该比全省的目标高一点。我们要进一步细化目标,从今年开始,政府投资项目包括保障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等都要适用装配式建筑,今年的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左右,2020年设区城市基本上要达到25%,县级市达到15%,济南和青岛要达到30%左右,基本形成完善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体系,而且要形成一系列的产业链。我们提出的十项重点任务和五项政策支持,有关具体落实细则也将会相继出台。济宁市在出台政策方面走在全省的前面,各县市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推进。

    二是抓标准。近一段时间,国家的标准体系制定取得积极进展,预制混凝土技术规程、钢结构技术规程已经发布。省里的设计规程、施工规程和构件规程也都编制完成并发布,基本的规程都已具备。另外我们有施工图设计审查文件,有质量管理办法,还有预算定额、工程造价和结算的文件,当前国家和省里都已发布,市里也要出台配套的标准来进一步完善。

    三是抓项目。没有项目要搞装配式建筑就是空谈,如果济宁从政府投资项目打开缺口,项目会产生很大的带动效应。

四是抓产业。产业问题很重要的是布局问题,没有产业之前我们担心产能不足,有了产能又担心会一拥而上,所以要合理布局。市场是开放的,我们很欢迎像中建国际这样的央企来带动本土的企业,市里要统一布局而不是各个县区来做,按照覆盖半径来合理规划,让企业进行选择,避免类似推广新型墙材时出现的一拥而上现象。

五是抓示范。今年省里继续抓示范,市里也要抓示范,今年的示范项目已经开始储备,市里要积极组织申报以进行项目储备,年前把示范项目储备完成,随时可以上报。省里继续支持示范城区、城镇建设,示范工程建设,示范产业建设,包括生产、科研、设计企业和园区建设。

六是抓队伍。装配式建筑是一场建设方式的革命,我们要克服自己身上的惰性。设计是建设的先导,尤其要加强队伍建设,打破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惰性工作方法。国家已经出台了标准和规程,对构件的可靠性和工艺的可行性有了全面深入的论证,设计部门应该相信并应用这些标准,当然也可以本着对工程质量负责的精神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施工队伍的建设也很关键,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从现场到工厂是很大的转变,在队伍素质不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建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新课题。可以借鉴菏泽市的做法,企业从技校找队伍,厂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培养,储备技术人员。

    七是抓宣传。过去我们讲,关于装配式建筑要对领导宣传,对群众宣传,对社会宣传,今天再增加一条,对专家要进行宣传,一定要对各个层次讲好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把装配式工作进一步推进。

最后,殷处长对济宁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给予了厚望,指出济宁有很好的的装配式建筑基础,而且济宁在科技创新方面历来走在全省前面,比如,新型墙材,煤矸石砖、陶粒混凝土等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比如,天意机械制造,德丰重工钢构以及吸引中建海龙入驻等;比如,新版65%建筑节能标准现场会也在济宁召开;比如,全省第一个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就是济宁的建委小区,为全省“既改”工作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比如,可再生能源利用、地源热泵、绿色建筑都是从济宁开始推进。依靠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力量,相信济宁市的装配式建筑能在全省再次勇挑重担,省住建厅将大力支持济宁市的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