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住建要闻
“精彩答卷·济宁2023”住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4-01-30浏览次数:字号:[ ]

1月30日上午,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精彩答卷·济宁2023”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0场)——住建专场。介绍2023年济宁市住建部门取得的工作成就和亮点经验,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刘春光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运动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徐茂盛 济宁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事务中心主任

王文戈  济宁市建设工程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主持人

马 文 济宁市政府新闻办

刚刚过去的2023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要求,全力攻坚重点任务,争先进位取得新突破,首次被评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詹天佑奖实现“零”的突破,在全国宣传推广经验做法9项,纳入省级创新试点工作13项,全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

一是都市区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发挥市都市区一体化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协调作用,坚持“大济宁、全域化”,高水平编制都市区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全面拉开都市区建设框架。济宁大安机场实现通航投运,崇德大道、共青团路北延高铁连接线、杨柳互通立交建成通车,济邹高速、济商高速、济广高速改扩建、济微高速北段、蔡庄互通立交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大格局初步显现。

二是城市品质优化提升。共青团路北延高铁连接线提前一个月通车,杨柳互通立交桥梁主体按期完工,地面道路提前21天通车。中心城区打通断头路15条,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接入20484个泊位,完成停车场三级诱导示范片区建设。实施主城区排水管网普查测绘和检测清淤1805公里,车站西路排水能力扩容项目建成运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33.34平方公里,对43.1公里道路、672个建筑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全市城市建成区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清零”。中心城区实施运河记忆、洸河印象等16个片区城市更新工作,第一粮库(麷街)项目开业运营,入选山东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9个。

三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调结构、稳市场、扩内需、防风险并重,两次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从土地供应、群体团购、房票安置、配套提升等方面入手,着力激活需求端、优化供给端。坚持绿色、低碳、智能、舒适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了16个高品质住宅项目,加快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开展房地产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净化住房消费环境;圆满完成“保交楼”任务,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2023年,济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总量、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发挥了稳经济、稳大盘的重要作用。

四是建筑产业壮大升级。2023年,全市建筑业产值增长7.5%,居全省前列。培育一级资质企业54家,总量达259家。济宁市荣获全省建筑业跨越发展市,入选山东省BIM技术应用试点城市,招投标“评定分离”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全市新增绿色建筑1586万平方米,开工装配式建筑403万平方米,占新建民用建筑40%以上,获批省级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15个。成立市建筑企业外出施工行业党委,全力拓展省外市场。举办第二届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大会、鲁班文化节等活动,全面擦亮“嘉祥装配”“曲阜古建”等品牌。

五是民生保障扩面提效。深化提升“儒风济宁 红色物业”建设,制定《济宁市物业管理条例》,开展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选树100个“美好家园”示范小区、200个模范业委会和小区自管组织。全市改造老旧小区313个,实现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信托制物业服务经验入选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圆满完成“公租房管理服务全链条网上办”全省政务服务领域“揭榜挂帅”项目,实现公租房数字化线上选房;筹集人才住房4231套,发放租赁补贴3897户,棚户区改造开工6538套、基本建成8059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面提升供热服务水平,2023—2024年度供暖季前完成“冬病夏治”,累计更换、维修各类管件1.56万余件,清洗换热器840台,修复管道保温18.05公里,更新改造供热管网102.84公里,累计安装室温采集装置3.2万户,目前全市供暖运行总体平稳。

六是城乡发展加速融合。编制《济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2—2035年)》,汶上县入选全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嘉祥县、金乡县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县城创建试点县,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监测评价;10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9个镇获批山东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镇,入选尼山鹿鸣、梁山港航物流2个省级特色小镇,争取省级传统民居保护试点32处,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农村危房改造竣工1053户,新增户厕改造3159户,各县(市、区)全部建立农村厕所市场化管护机制。

七是行业监管守牢底线。优化完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地“四位一体”网格层级和网格员设置,有效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济宁市文化中心、博观云著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实现历史性突破,29个项目荣获山东省工程建设泰山杯奖。深入开展全市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改造老旧燃气管道164.35公里,全市建成时间30年以上的燃气管道、建构筑物违规占压管道、灰口铸铁管道、球墨铸铁管道已全部清零,20家管道燃气企业均建设并使用了智慧管理系统,燃气管道安全运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自建房排查工作,济宁市入选全省房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市,自建房质量保险试点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2024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都市区一体化建设为引领,加速板块融合、枢纽联接,深入实施城市片区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打造“鲁南经济圈都市区示范区”;做强房地产业、建筑业两大产业,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物业服务、供热服务水平,守牢住建领域“一排底线”,推进各项工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各项指标“保五争三奔第一”,在建设美丽幸福典范城市上彰显住建担当,让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更宜居、更美好。



齐鲁晚报记者:

2023年济宁市文化中心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请介绍下济宁市在提升工程质量、创建精品工程方面的举措?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运动:

2023年,济宁市文化中心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博观云著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不仅实现了济宁市詹天佑奖“零”的突破,而且实现了“双连奖”,特别是济宁市文化中心在建筑工程类获奖项目中排名全国第三。这也是济宁市工程建设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济宁市工程质量总体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完善制度措施。健全完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体系,出台区域工程质量评价、工程质量分级管控、质量监督机构评议等“一揽子”创新制度,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住宅分户验收、延长质保期等一系列强力措施,积极推广实施住宅潜在质量缺陷保险、文明检测和文明监理等做法,从本质上提升质量水平。

二是强化质量监督。开发建设建筑施工“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工程质量检测等智慧监管平台,将在建项目、危大工程、风险分级、监管重点等信息纳入系统,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网格化监管。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型工程、特殊工程开展质量监督,加强执法检查,夯实工程质量监管基础。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鼓励企业申报工法、QC成果、专利等技术成果,定期举办工程质量公益培训,强化过程指导帮扶,推广智能建造,打造智慧工地。建立创优培育机制,2023年度全市79个项目获运河杯奖,29个项目荣获泰山杯奖,2个项目荣获詹天佑奖,形成项目创优系列梯队。发挥优质工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打造一批设计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质量过硬的工程项目,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济宁日报记者:

2023年济宁市推出了“公租房管理服务全链条网上办”,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济宁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事务中心主任 徐茂盛:

公租房是面向住房困难家庭出租的保障性住房,是体现政府关怀和保障“双困”家庭居住需求的重要途径。2023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紧盯住房困难家庭“急难愁盼”问题,针对公租房申请“程序多、材料多、跑腿多”,在济宁市主城区创新实施了“公租房管理服务全链条网上办”,以“小切口”办成民生“大实事”,实现了公租房房源可视化、审查协同化、配租便捷化、管理智慧化。具体做法是:

一是“一张地图看房源”。绘制主城区公租房电子地图,为每套公租房各赋一个二维码,扫码即可实时查询公租房的房源、位置、小区平面图、楼号、楼层、面积、户型、房管员姓名和服务电话等公开信息。

二是“一个平台联合审”。住建、民政、公安、人社、自然资源等部门通过核查平台进行线上联审,实时读取申请人的婚姻、低保、车辆、养老金、不动产等信息,自动生成公租房资格核查报告,群众无需再四处奔波、开具证明。

三是“一部手机就选房”。公租房房源以二维码的形式在“爱山东”App等平台上定期公示,公租房申请家庭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在手机上完成线上选房和电子合同签订。

四是“一套系统智慧管”。依托系统,实现公租房合同签订、群众投诉办理、租金缴纳、资格复核等功能线上办理,提升了公租房的保障服务能力;同时,接入人脸识别、道闸、门禁、梯控等智能硬件设施,有效杜绝了承租人恶意拖欠租金、转租、转借公租房等违规行为。

自2023年5月系统上线后,济宁市主城区7247套公租房全部实现了“一房一码”的全链条网上办,494户困难家庭用手机线上承租到了心仪的房源,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房屋配租率同比提升了30%,房屋闲置率同比下降80%,实现了从“房等人”到“人选房”的根本性转变,选房程序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查询,全面强化了日常监管,提升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下一步,将持续做优、做细“公租房管理服务全链条网上办”品牌,积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实现定期配租、每月配租,切实让广大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更便捷、更智慧的住房保障服务。



济宁新闻网记者:

传统村落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问济宁市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做法,成效如何?

济宁市建设工程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王文戈:

2023年,济宁市获批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10个。目前,济宁市共有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45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14个、山东省传统村落31个。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着力完善功能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有机结合。

一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指导各县(市、区)抓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或方案编制工作,明确保护内容、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传统村落齐抓共管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环境面貌改造提升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45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均已完成保护发展规划或方案编制。

二是补齐短板、优化环境,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对全市45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全部进行无害化卫生厕所、集中供水改造,建设卫生公厕,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结合地域特色,进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和美化工作,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为开展好传统村落综合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激活传统村落人气活力。加强历史文脉传承保护,在做好传统建筑保护的同时,整治街巷建筑,重构街区古建形态,在不破坏街区传统街巷尺度和风貌的基础上,用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基础设施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空间布局的微调,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村民生活的延续性,恢复传统村落的人气和活力。

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继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宣传引导,规范村庄建设,进一步统筹人文与自然,兼顾业态与生态,实现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机更新、永续利用,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